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

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,七夕情人节。不同于西方情人节,七夕是我们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。

图片[1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七夕在古代又被叫做“七巧节”、“女儿节”及“乞巧节”等等,那么七月七日是怎么成为代表爱情的节日的?

在古代农耕社会中,人们对大自然和天象都有着极高的崇拜。

古时候的家庭分工为男耕女织,男性负责赶牛耕田,女性则在家纺织和做家务,这也是古代家庭的理想状态。

这时候,人们发现天上有两颗明亮的星星被中间的银河隔开,再与男女的耕织分工相结合,于是便将银河以东的那颗叫做“织女星”,银河以西为“牛郎星”。

图片[2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周代的《小雅·大东》记载:“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,这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最早记录,也被认为是传说故事的起源。

之后到秦朝这一段时间内,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便开始流传,到了汉代,这天上的两颗星星被人物化,最终成为了恩爱的两夫妻。

其中织女为天帝的孙女,负责给天空织彩霞,但每日枯燥乏味,于是偷偷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识并成为夫妻,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。

之后惹怒了天帝,天帝将他们二人拆散,把织女带回了天宫,只允许每年在七月初七会面一次。在这天,喜鹊们搭成鹊桥,让被银河隔开的二人在鹊桥前相会。

图片[3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虽然不同时代版本不同,但大致内容都如此。

为什么是七月初七呢?

夏季农历的七月,是牛郎织女二星在天空中最为明显的时候,在晚上七八点的晴朗天空,它们正好位于头顶,因此七月七才叫“七夕”。

并且“七”与“期”同音,古时候在时间上人们就非常喜欢用七这个数字,比如现在的一周七天来自古代的七曜,人去世后有头七回魂之说。

古人云“男不过八八,女不过七七”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女性的生命周期以七年为一个节点,从七岁开始发育,到七七四十九岁时,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走向衰老。

而“七”又与“妻”谐音,于是七月七日这天在汉代是一个与女性有关的节日“乞巧节”。

图片[4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刘歆著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、女宿图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。

也就是说,当时的七月七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,而是女子们仰慕织女的巧手,向“纺织女神”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日子。当然,也免不了会求赐姻缘。

民间也将织女称作“七姐”,这天她们拜七姐,吃七姐饭,并拿出针线,在月光下穿针引线,希望得到七姐的赐福,因此七夕在古代也有“七姐节”的叫法。

汉代之后,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,乞巧节成为民间一个隆重的节日。

图片[5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到了唐代,七夕乞巧更是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,一度成为皇家节日。历史上也留下不少关于七夕的诗句,如唐人林杰的《乞巧》: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。

因此,古代的七夕虽来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,但其主要还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节日,于是也有“女儿节”之称。女子在这天欢天喜地,男子在一旁凑凑热闹,而男女定情也只是乞巧节的“附属品”之一。

宋朝时,乞巧节才变为“七夕节”,“七夕节”正式定位为法定节假日,七夕也不再是乞巧、祈福为主,具有高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,成为跨阶级、民族的多元化节日。

图片[6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宋代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中就记载:“七月七日,谓之七夕节。其日晚晡时,倾城儿童女子,不论贫富,皆着新衣”。

再如秦观的《鹊桥仙》: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。

于是七夕也逐渐成为两情相悦的节日,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成为老百姓对爱情的向往。

图片[7]-七月初七是怎么成为情人节的?-有趣冷知识

后来到清朝,七夕节逐渐被人们淡忘,乾隆之后,就有了各项风俗式微的记载。至新中国成立后,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,七夕节逐渐现代化向西方情人节看齐,于是也有“中式情人节”之称。

那么爱人只有一个,你愿意过二月的情人节还是七月的情人节?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<< 要么点赞 ▪ 要么分享 ▪ 要么滚蛋 >>
点赞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