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雕虫小技”一词一般被用来表示谦虚,比喻自己的小小本领微不足道,不足挂齿。
“雕”也就是雕刻,因此“雕虫小技”很多人会理解成“雕刻某种虫子的技术并不值得称赞”,若当真如此的话,那这种虫子是什么虫呢?
“雕虫小技”最早出现在《北史·李浑传》中:“雕虫小技,我不如卿;国典朝章,卿不如我。”
这是北齐大臣李浑对文史学家魏收所说的,当时的文宣帝高洋让他和魏收一起制定法典,心高气傲的李浑看不起时为“北地三才子”之一的魏收,才有了上面那句话。
所以这里的“雕虫”并不是真正的在木头上雕刻某种虫子,而是指“虫书”。
西汉扬雄的著作《法言·吾子》里有这么一句“然,童子雕虫篆刻”。明代状元韩敬在《法言注》中曾有解释:“雕,雕刻。虫,虫书。篆,篆书。刻,刻符。”

虫书作品
因此“雕虫篆刻”在扬雄口中不过是“小孩写画虫书的小把戏”罢了,毕竟那时候没有纸嘛,只能用刀雕刻在木板上。
“虫书”也叫做“鸟虫书”,是先秦时期金文里的一种,相当于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或艺术字体。因其蜿蜒扭曲,有些看起来像鸟,有些又像虫,而鸟也叫“羽虫”,所以这种字体才得名“鸟虫书”。
在春秋战国时期,“鸟虫书”流行于吴、越、楚、宋等南方诸侯国,经常出现在一些青铜器上,比如兵器、乐器等等。这种字体既有一定的识别性,也带有艺术文化价值,可以作为装饰用。
到秦朝时就叫做“虫书”了,为“秦书八体”之一。“秦书八体”就是指秦朝所流行的八重书体,相当于如今的字体。而“虫书”位列第四,排在大篆、小篆与刻符之后。
汉代王莽时期也将“鸟虫书”纳入“新莽六书”,后多用于旗帜、符信或是印章文字等等。到唐代时,“虫书”也有代指文笔之意。
比如在唐代李白的《与韩荆州书》中:“恐雕虫小技,不合大人”。
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给荆州刺史韩朝宗的一封“求职信”,希望得到韩朝宗的赏识,并介绍一份工作。韩朝宗也乐于推荐当时的有识之士,所以李白在信中末尾说了这么一句谦虚的话。
后来人们才“雕虫小技”一词来代称自己不值一提的技能。
到如今,“雕虫”的虫,也被人们理解为现实意义的虫。比如我国现代语言奠基者之一的王力先生曾将其书屋称为“龙虫并雕斋”。
南朝文学家刘勰著有理论著作《文心雕龙》,主要讲的就是教人如何写作。
王力认为,古人“雕龙”指的是专门的著作,而“雕虫”就泛指普通的小文章。书屋嘛,里面啥都有,所以才自称为“龙虫并雕”。而龙与虫的云泥之别,他也谦称自己的作品算是“雕虫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