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候处决犯人要在“午时三刻”吗?

很多影视剧或古代小说中都将“午时三刻”作为一个处决犯人的时辰,如果时辰未到,刽子手想早点动刑也不行。

图片[1]-古时候处决犯人要在“午时三刻”吗?-有趣冷知识

如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中都有午时三刻斩首的情节。那么为何要选在这个时间呢?历史上真有午时三刻行刑这一说吗?

午时三刻是几点钟?

如今是二十四小时制,而古代的一天则被分为十二个时辰,一个时辰相当于今两个小时,午时就对应如今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钟。

图片[2]-古时候处决犯人要在“午时三刻”吗?-有趣冷知识

而古时候实行“百刻制”,一天又被分为100刻(清朝以后为96刻),一个时辰8刻左右。一刻就为现在的14.4分钟,三刻也就相当于45分钟左右。因此“午时三刻”放到现在大约就是11:45的样子。

真有“午时三刻”开斩的要求吗?

实际上,在古代律法中并没有对行刑时间作出明确规定,“午时三刻”多见于古代的小说或戏曲中。

如前面提到的《水浒传》中宋江、戴宗被押赴刑场就是在午时三刻。《西游记》里玉帝命魏征在午时三刻梦中斩杀泾河龙王。再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中:“午时三刻已到,公主速速上天”等。

这些小说戏曲的故事背景多为唐宋时期,而唐宋却多在下午日昳之后行刑。

《唐会要·卷四十一·杂记》记载:“……决囚。准令。以未后者。不得至申时。……”

图片[3]-古时候处决犯人要在“午时三刻”吗?-有趣冷知识

《唐六朝·刑部》中也规定“日未后乃行刑”。

可见,都提到了“未”这个时辰,而并不是午时。“未时”指的是下午1点到3点,而申时指的是下午3到5点。因此时太阳开始偏西往下,所以叫“日昳”。

在之后的明清时期也没有对行刑时间有明确规定。

于是这么看来,但关于“午时三刻”处斩的说法也就只存在于小说中了。

不过艺术的想象来自于生活,虽然古代律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,但历史上在中午被斩的犯人应该也不在少数。

图片[4]-古时候处决犯人要在“午时三刻”吗?-有趣冷知识

古代人们相信阴阳学说,正午人的影子最短,阳气最重,避免人死后阴魂不散扰乱人间,便选择在正午处置一些罪大恶极之人,使其魂飞魄散,不得投胎转世。

因此,在“午时三刻”处决的犯人毕竟只是一部分,并非所有。人们也因为小说或影视作品的长期熏陶,才会认为午时三刻是一个行刑“专用”时间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<< 要么点赞 ▪ 要么分享 ▪ 要么滚蛋 >>
点赞0
分享